丹霞地貌是: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名称起源: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基本形态: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头条 23-02-23
头条 23-02-23
头条 23-02-23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2
头条 23-02-21
头条 23-02-21
头条 23-02-21
头条 23-02-21
头条 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