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于明代的隆福寺,历经岁月洗礼,遗留下的一组雕刻精美的藻井、两通高大雄浑的碑刻,分别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是明清两朝的一个历史缩影,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作者通过数次走访和爬梳史料,拨开云雾,为我们串联还原出“隆福古寺”至网红打卡地“隆福寺街”的流变过程。
1
先农坛的精美藻井
【资料图】
可与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相媲美
春节后,几个朋友相约到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先农坛内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参观游览,原本以为这里只是一座讲述中国古建筑演变发展历程的博物馆,一番探寻后才发现馆内深藏珠玉、别有洞天。特别是太岁殿内的一组古代建筑——藻井,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觉驻足观赏,同行的一位书画界的朋友不禁惊呼:“这是可与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相媲美的东方瑰宝啊!”
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规格较高的室内装修手法,一般用于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太岁殿内展出的藻井中,又以“隆福寺万善正觉殿位于中间释迦牟尼佛上方的藻井”最为精美,也最具代表性。
该藻井上下共分六层,每层圆形主框架上均细雕云纹图案,最上方顶盖板上绘有一幅沥粉贴金的星象图,繁星点点。一、二、三、五层是琼楼玉宇状的天上宫阙,彩云缭绕之中众多神仙分列其间,二层和四层的壁板、天花间彩绘二十八星宿神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组美轮美奂的藻井,不仅是一座稀世的艺术珍宝,而且在建筑史、天文史方面,也具有极宝贵的价值。
就在隆福寺建成的七年前,罗马西斯廷教堂开始修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用了近五年的时间,终于在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完成了《创世纪》,这是西方宗教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是最具民族性的文化,隆福寺正觉殿藻井与西斯廷教堂壁画在观看时都需采取仰视的方式,如果说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是名声在外、风头无两的西方贵妇,隆福寺藻井就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东方少女,它的价值和魅力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的发现、发掘。
见我们对此藻井颇感兴趣,陪同的友人饶有兴致地给大家讲起了藻井背后的故事。原来这组藻井并非出自先农坛,隆福寺才是它的“老东家”。而隆福寺是明清皇家寺院,小小一组藻井就如此惊艳,作为曾经享誉一时的京城古寺名刹,它是否还遗留下来别的文物呢?
2
五塔寺中有隆福寺创建碑
记述了敕建大隆福寺的原因及寺内建筑的情况
之后,经过多方探寻,我们终于得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收藏有隆福寺的碑刻,我们立刻决定去探访一次。
从地铁九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出来,沿着河边向东走四五百米,到北京动物园西北门对面,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五塔寺了。
五塔寺最近几年热度持续上升,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被称为“小柬埔寨”的金刚宝座塔。只见长方形的平台之上矗立着五座小塔,神似东南亚的吴哥窟,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金刚宝座塔周围碑石如林,在碑石中绕了一大圈,我们终于在寺观碑刻区内找到了立于明景泰四年(1453)四月的隆福寺创建碑。此碑为青白石质地,通高6.62米,经典的螭首龟趺御制碑形制,可以说是罕见的丰碑伟制了。
细看这通碑,发现隆福寺创建碑碑文为明代宗朱祁钰御制,至今仍清晰可辨。通读下来,前半部分为明景泰三年(1452)六月十八日敕谕,表达了皇室治理天下、造福百姓的决心,特别提到了崇佛是旧有传统,佛道可以“导善化恶,救灾恤患,召福致祥”。后为御制新建大隆福寺之碑碑文,记述了敕建大隆福寺的原因及寺内建筑的情况。
想那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大军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听信亲信宦官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五十万明军精锐伤亡殆尽。瓦剌太师也先统帅大军挟持英宗进逼北京,消息传来,京师人心浮动、一片惶恐。危急关头,在太后和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留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登上皇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代宗继位后,重用于谦、石亨等主战派,粉碎了瓦剌大军对北京城的多次进攻。后来,由于多路勤王军队陆续抵达北京,加之进攻北京的军事策略失利,让也先挟持英宗以要挟明廷谋利的阴谋落空。北京保卫战取得大胜,明王朝也转危为安。
而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释放回京,已经坐稳皇位的代宗在巨大皇权的诱惑下,不愿还位于那个曾经被俘、让帝国蒙羞的皇兄,但又对失去权力的英宗十分忌惮。代宗为了防止英宗复辟夺权,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将已经成为太上皇的英宗安置在内城的南宫,名为供养,实为软禁。代宗还违背自己继位前对太后和大臣们的承诺,于景泰三年(1452),不顾朝廷内外的反对,废掉英宗的儿子、原皇太子朱见深(即后来的成化帝),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一出尔反尔之举,一方面损害了代宗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激起了英宗对代宗的怨愤,这也是后来“夺门之变”发生的又一重要诱因。
3
敕建寺院
钩沉出一段跌宕起伏的明中期皇权政治斗争往事
明代除明世宗朱厚熜宠信道教和道士外,其他帝王和皇室大多亲近佛教。代宗认为信仰佛教能够“导善化恶,救灾恤患,召致福祥”,于是命工部在紫禁城东侧修建隆福寺。在隆福寺的营建过程中,由于代宗的默许,将南宫内外的大树肆意砍伐,还拆掉了南宫翔凤等殿的石栏杆,供建寺之用。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幽禁于南宫的英宗的政治打击,背后难掩代宗借此立威的政治图谋。
从史料中我们知道,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六月,次年三月建成。整个建造过程动用了大量工匠和军夫,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工,其中督办人员多为太监和朝廷重臣,如太监尚义、陈详、陈瑾,工部左侍郎赵荣、兵部尚书于谦也参与了隆福寺的修建。太监尚义奉事皇家建筑五十年,效力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位皇帝,永乐朝曾赴西北督修瞿昙寺工程,宣德朝参与南京大报恩寺收尾工程,正统、景泰朝被钦派督修大功德禅寺、大兴隆寺。另外,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也参与了隆福寺的建造。
大凡敕建寺院,落成后皇帝通常要亲自“临幸”。然而,隆福寺建成后,在代宗要亲临寺庙上香敬佛时,却发生了儒生谏言皇帝罢幸隆福寺事件。国子监监生杨浩和姚显上疏秉笔直言,痛陈“昔王振竟生民膏血建大兴隆寺”之后,恳请皇帝“请自今凡内臣修盖寺院,悉行拆毁,以备仓廒之用”。由于儒生谏言反对,朝中也有大臣上书代宗,请他善待太上皇。这一系列事件使代宗有所顾忌,因此未到隆福寺内拈香敬佛,史载“皇帝览疏,即日罢幸,敕都民观。缁素集次”。这场借皇帝临幸新建的隆福寺之争,看似儒佛之争,实质上是明代专制皇权下的官员士大夫阶层与宦官内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明朝初建后,出于分化瓦解蒙藏事实上的政治与宗教结盟关系,对藏传佛教大加礼遇。明成祖朱棣曾经多次册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国师、大国师、法王等,后继的历代皇帝也大多崇佛。明代隆福寺曾驻有僧官,统领京城佛教寺院。
寺因人兴,也以人废。景泰八年(1457),怀有野心的大臣徐有贞、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人为谋取拥戴之功,趁代宗病重之际,发动政变,帮英宗成功夺回皇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重返皇位的英宗废代宗为郕王,又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谗言蛊惑下,杀害了当年拥立代宗、为明王朝立下大功的兵部尚书于谦。
代宗被废后不久去世,葬于今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金山口。英宗复位之后,开始追究当年修建隆福寺时拆毁南宫的旧事,处理了与该寺相关的僧人,又将建寺的太监陈谨等四十五人“下锦衣卫鞫之,既而锁项,令修补完备,各降其职”。隆福寺作为代宗敕建的佛寺也因此繁华不再,日渐凋敝,鲜有人至。
4
隆福寺重修碑
碑文满汉合璧,是此碑与创建碑最大的不同之处
紧邻明景泰隆福寺创建碑的,是立于清雍正三年(1725)十月的隆福寺重修碑,此碑原在隆福寺后碑亭内,同样是青白石质地、螭首龟趺形制,通高亦为6.62米,为清世宗胤禛御制。碑文满汉合璧,这是与明代立于272年前的隆福寺创建碑最大的不同之处。
重修碑碑文主要记述了隆福寺所处的位置,明代营建的往事及寺院残破不堪的状况,以及清雍正年间重新修建隆福寺的缘由及过程,强调了是为众生福乐祈求佛法护佑万民的良好愿望。
1644年,清军入关,明清易代。同这片土地上亿万生灵的命运发生改变一样,隆福寺也迎来了它新的历史篇章。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3)的皇家寺院隆福寺,此时已近两百岁了。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偶经此寺,见这座古刹残破不堪,有感于怀,乃“弘施资财,庀材召匠,再造山门,重起宝坊”,对隆福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修缮,不仅重建山门,还增建了一座二层佛楼。整修后的隆福寺“前后五殿,东西两庑,咸葺旧为新,饰以彩绘。寺宇增辉之观,佛像复庄严之相”。其后,雍正还为隆福寺真如殿御书匾额“慈天广覆”。
有明一代,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因此,怀柔西藏各势力密切西藏地方与明朝中央的关系,成为明朝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选择。从这一政治目的出发,明朝制定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产”的治藏宗教策略,始终与西藏地方各政教势力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明清鼎革,不仅是一姓王权的更迭,也是统治民族的变化。清朝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大一统政权,联合与之相邻并一直与明朝对立的大漠蒙古诸部,成为清朝的既定国策,“兴黄教”成为清朝笼络统治蒙藏地区的思想武器。从顺治帝开始,之后的清朝帝后们对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虔诚信仰并大力推广。在这个大的宗教和政治背景下,隆福寺经过这次大修后被改为胤禛故邸雍和宫的下院,成为一座喇嘛庙。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又为隆福寺御书两幅匾额“法镜心宗”“常乐我净”悬于寺中,隆福寺再度恢复了作为朝廷香火院的辉煌。
明代隆福寺是皇家香火院,也是京城唯一的番僧、禅僧同驻寺院。清代为皇家香火寺庙,雍正、乾隆都为这座寺庙写过碑文和匾额。在京师内,同为明清两朝香火院的寺院尚不多见。
5
换了人间
隆福寺成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市民文化休闲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五百年只是历史的弹指一瞬间,隆福寺也在历史的变迁中几度兴衰。为了找寻更多关于隆福寺的历史故事,我们几个文物爱好者再次相约,重游东城区东四北大街路西的隆福寺街。
刚刚走出东四地铁站,大家就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息。
历史上的隆福寺因紧邻皇宫,地理位置优越,所处东四牌楼一带民居稠密,商贾云集,香火旺盛。因香客云集,摊贩也纷至沓来。清末民初之际,隆福寺庙会达到全盛,它也因庙会的兴起而名盛一时。据《日下旧闻考》记载,隆福寺在“本朝雍正元年,每月九、十有庙市,百货骄闻,为诸市之冠”。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隆福寺遭受火灾,损失严重。至民国年间隆福寺已破败不堪,昔日人头攒动的庙会盛况不复存在。1951年建东四人民市场时,拆除了隆福寺的部分建筑。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隆福寺损坏严重。隆福寺的正觉殿在被拆除时,部分藻井的构件被保留下来,最初存放在北京西黄寺,1988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筹建时,藻井残件移入先农坛太岁殿,同为碑中巨制的隆福寺创建碑、隆福寺重修碑,也在这一时期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征集入馆。至此,隆福寺遗留下来的一组藻井、两通古碑,都作为珍贵文物在博物馆内予以保护。
今天的隆福寺故址已成为繁华的现代商业区,隆福寺小吃、隆福寺书店、隆福广场、隆福大厦、隆福医院……隆福寺街因寺得名,也是在昔日隆福寺庙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2020年11月,隆福寺街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成为了首都的一张名片。
一组雕刻精美的藻井,两通高大雄浑的碑刻,历经岁月洗礼,是古人留给后代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文物对话,让我们懂得敬畏与感恩;与历史相知,使我们洞察时代变迁,这也许就是寻访隆福寺文物古迹给我们带来的些许感悟和收获吧。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7
头条 23-02-26
头条 23-02-26
头条 23-02-26
头条 23-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