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与王勃、杨炯和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他出身望族,博学能文,却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还深受病痛折磨。最后投水自杀而亡。他自号幽忧子,这正是其仕宦不遇、贫病交加、忧愤一生的写照。但鲜为人知的是,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还有一段师徒的渊源。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卢照邻担任邓王李元裕的典签(执掌文书一类的工作)。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他好学博闻,对卢照邻甚为器重。李元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
唐高宗龙朔末年(663年),卢照邻拜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然而,他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不久之后,他因染上风疾(疑为麻风病)而被罢官,回到长安后,又因为《长安古意》一文而遭到武三思的诬陷,遭受了牢狱之灾。卢照邻原本就身患重病,在牢中的日子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出狱后,他寓居在长安光德坊的官舍里,艰难度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光德坊的官舍原是鄱阳公主的邑司,可惜鄱阳公主未出嫁就夭折了。后来,她的邑司就成了政府的招待所。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诏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到京城,也安排孙思邈住在光德坊官舍中。如此一来,年轻的卢照邻就跟孙思邈认识了。
孙思邈是华原人(今陕西铜川耀州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当时孙思邈已经九十余岁了,但依然听力和视力敏锐,精神矍铄。
而卢照邻身患重病,见到孙思邈后,深感自己正在壮年,却被疾病所困扰,久治不愈,每日里都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他写下了《蒺藜树赋》,以表达自己对不同人身体禀赋差异的感慨。孙思邈对卢照邻的遭遇也深表同情,便开始为其调养身体。而卢照邻因此对孙思邈执弟子之礼。
在《新唐书》中,记载了卢照邻和孙思邈的一段对话。
愈疾之道卢照邻问:“优秀的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呢?”
孙思邈回答道:“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流转变化,四季轮回,日月更替。这是天地之道。人体也有自己的规律,四肢五脏,呼吸循环。阳气和阴气的平衡,这也是人体的常数。但是,如果身体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热、寒、肿瘤、痈疽、呼吸急促、身体干燥等不同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通过面诊来判断。天地万物也有自己的危机所在,寒暑不时也会引发疾病。山崩地陷、风暴雨雪等自然灾害也会引发病症。但是,好的医生可以通过药物和针灸来治疗疾病。而圣人则以至德和之,以人事辅之。因此,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医治得到缓解,天灾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减轻影响。”
卢照邻又问孙思邈:“人事该如何处理?”
孙思邈回答:“人要有胆大心细,智慧广博而行为果断。” 卢照邻不明白,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孙思邈解释道:“心脏是五脏之首,最重要的是要恭敬顺从,所以心要小。胆是五脏之将,最重要的是果断决断,所以胆要大。智者行动如同天象,所以要圆滑。仁者则像大地一样沉静,所以要方正。《诗经》中说:"像站在深渊边缘,像走在薄冰上,这就是小心谨慎。像勇猛的武士,能攻克城池,这就是大胆决断。’《左传》中说:"不为了私利而退缩,也不为了道义而感到内疚,这就是仁的方向。《易经》中说:"看到机会就立即行动,不必等待整整一天,这就是智慧的圆滑。’”
养性之道卢照邻问孙思邈:“养性之道,又该如何实行呢?”
孙思邈回答:“天道盈缺,人生多厄难。如果不自我约束,却能从厄难中挣扎出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因此,修养自身的人,首先要知道自我约束。自我约束,常以忧畏为基础。
《易经》中说:"人若不畏威,则天威至矣。’忧畏是死亡和生存的门户,是祸福的根源,吉凶的来源。所以,如果没有忧畏,士就无法确立仁义,农就无法获得丰收,工匠就无法制定规矩,商人就无法获得利润,子女就无法表现出孝顺,父母就无法表现出慈爱,臣子就无法获得勋位,君主就无法保全社稷。
因此,修养自身的人,如果失去了忧畏,就会心乱意乱、形躁神散、志荡意昏。应该生的反而死去,应该存活的反而死亡,应该成功的反而失败,应该吉祥的反而凶险。忧畏就像水和火一样不可暂时忘记。如果没有忧畏,子女会成为敌人,妻子会成为仇敌。因此,太上者畏道,其次畏天、畏物、畏人、畏身。对身体的忧虑,不会被他人所束缚;对自己的畏惧,不会受制于他人。对小事的谨慎,不会惧怕大事;对近处的戒备,不会惧怕远处。
能够了解这一点的人,水中之龙和陆地之虎都不能伤害他们;五种武器都不能伤害他们;疫病也不能感染他们;谗言和坏人也不能诽谤他们;毒虫和毒蛇也不能伤害他们。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
这段对话中,孙思邈向卢照邻传授了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
后来,孙思邈被授官承务郎,任职于尚药局。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据说他死后月余,身体都没有腐烂,颜色也没有变化。抬棺材的时候,棺材很轻,就像里面只放了一件衣服一样。
孙思邈曾经为卢照邻调治了多年的风疾。然而,卢照邻的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后来,卢照邻隐居阳翟具茨山下,买下了几十亩土地养老,但是长期病痛的折磨仍然让他难以忍受。最终,他决定与亲人们道别,投身颍水自尽。那一年,正好是永淳元年。卢照邻选择在孙思邈去世的同一年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正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吧。
(出自太平广记之《谭宾录》)
头条 23-06-23
头条 23-06-23
头条 23-06-23
头条 23-06-23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2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
头条 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