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人文名镇》聚焦广西黄姚:藏在喀斯特山水中的人间秘境

时间:2025-11-13 09:15:49 来源: 央视一套


黄姚古镇,深藏在广西贺州昭平县的喀斯特群山当中。林立的峰峦如一道牢不可破的天然屏障,阻隔了进入黄姚的陆路。明清以前,黄姚只是一座小小村落,瑶族、壮族先民世代栖息于此。明朝末年,躲避战乱的人们偶然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山水幽静、民风淳朴,才为这座尘封的古镇开启了新的篇章。

400年古井见证古人的环保浪漫


(相关资料图)

黄姚地区处于亚热带区域,降雨量丰富,但岩溶地貌使地表水流失严重。迅速增多的人口,让原本不多的水如何分配成了黄姚人必须共同面对的生存课题。

古镇共有五口古井,其中,仙人古井最大,也最为出名。与寻常圆形井口不同,仙人古井由五个方形井口依次串联而成,引兴宁河活水为源。从仙人古井建成的400年前开始,在黄姚古镇生活的人,就共同遵守着用水的规则。头井是最为洁净的饮用水,所有入井的木桶必须提前洗净。

二井专洗蔬果,三井洗衣专用,污水顺着石槽淌向四井,用以洗手,五井则可用来清洗农具等物品。五个井口的串联使用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用水的安全卫生。在400年时间里,这样的生活规则被镇上的先民口口相授,让每一位新来到黄姚定居的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小镇集体当中。

谁能想到

原来清代就有“24小时便利店”

漫步黄姚古镇,目光所及的民居布局,处处透着为商贸而生的巧思——几乎所有房屋都遵循“下商上住”的规制:一层临街的房间通体开辟为商铺,木门板一卸,货柜便能直接对接街巷人流。

拾级而上的二层则是居住空间,推窗可俯瞰街市热闹,闭门又能隔绝喧嚣,让商户在守业与生活间找到完美平衡。明清时期,姚江商船载着岭南茶丝、中原瓷盐在此集散,八方商人汇聚古镇,临街商铺便成了交易的核心载体。小小的古镇在方寸之间,撑起了粤湘桂边界的贸易往来,成为凝固在砖石里的“商贸活化石”。

古镇街角的咖啡馆,藏着一处特别的售卖设计——饮品从墙面的小洞里递出,灵感正源自古镇老商铺的百年智慧。在古镇的老商铺,每逢店铺关门,店家会装上门板。门板上留有一个小圆孔,这便是最早的“24小时店铺”,客人递钱,店家递货,隔着门板完成交易。

古镇藏着全套防御系统

商贸带来的财富像磁石般吸引着八方来客,也引来了土匪的觊觎。为守住祖辈积攒的家业,黄姚人构建起一套“步步为营”的防御体系。在仅1.6平方公里的古镇,竟有35个门楼。这些门楼外墙必设斜向射击孔,既能隐蔽射击,又能覆盖门前开阔地。二楼瞭望塔的窗棂设计成格栅状,白天能看清城外的动向,夜里能察觉火把的异动。

最巧妙的是一楼那对“天圆地方”门柱——上端圆形木柱嵌入门楣凹槽,下端方形柱体与地面卡槽严丝合缝,关门时,只需转动圆形木柱,便可牢牢锁死大门。

黄姚古镇的街巷全是错落的“丁”字拐角,街道也鲜有笔直延伸的,两端常弯出明显弧度,蜿蜒成“之”字形,之字街在土匪骑马冲入时起到阻挡和减速效果。在黄姚方言里,这种设计有个专属名词,叫做“挡马”——就是把马挡在外面。正是密集的门楼守护、三面环水的天然屏障,为黄姚筑起了一方安稳天地。卸下刀枪的古镇居民,眼光看向姚江以外的世界,开始为子孙谋划更好的未来。

举人蹄传承“重教兴文”

相传明清时期,黄姚学子苦读备考,村民会集资卤制猪蹄送于学子,并取“脚踏实地、金榜题名”之意。若有人高中举人,归来后设席宴饮,将卤得油润酱香的猪蹄作为压轴大菜答谢村民。由此,宴饮称为“举人宴”,卤猪蹄唤作“举人蹄”。黄姚古镇在明清时期,共有11位举人。

时过境迁,曾经的举人宴已变为如今的升学宴。现在,每当黄姚有学子金榜题名,各姓氏和村镇便会举办隆重的奖学典礼,作为对学子们的鼓励,世代书香在黄姚古镇的巷陌间萦绕。

今天的黄姚古镇,依旧藏于群山深处。小镇历久弥新的天然与纯净、和谐与包容,在千百年时间里,让人们始终心向往之。

《人文名镇·广西黄姚》将于11月13日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18:20档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播出。

关键词: 实况网 热点资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